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反省

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.








I found myself again.
Thank you.


「妳真的很精彩耶!」
阿哈哈,
真的。

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
Climate Refugees


「氣候難民」(Climate Refugees)這個詞很容易能從字面上看出它的意思,它是從1980年代「環境難民」(Environmental Refugees)延伸而來。台灣莫拉克風災的受災戶就是氣候難民的一群。

這部影片是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兼導演麥可奈許(Michael Nash)以及夥伴賈斯丁霍根(Justin Hogan)的作品,是難得的一部好萊塢紀錄片,將於明年1月,在美國猶他州(Utah)日舞影展(Sundance Film Festival)舉行世界首映。2006年以氣候變遷為題材的記錄片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(An Inconvenient Truth),也是在此地首映。

我高三看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時充滿震撼與感動,事隔三年,我對環境議題有了更多的了解,也親身去過吐瓦魯和參加哥本哈根的會議,我不知道,我不知道當我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,將接收到多大的衝擊。導演深入印度奧里薩省(Orissa)等地,尋訪消失的濱海村莊肯哈普拉(Kanhapura),也造訪沉沒中的大洋洲國家吐瓦魯(Tuvalu),影片中有非常多吐瓦魯的影像。我光看預告片就要大哭了。片中的日本人,是Tuvalu Overview(日本NPO)的代表,也是《日漸沉沒的樂園吐瓦魯》的作者,我在哥本哈根有遇到他,明年一月再去吐瓦魯時也會遇到他。片中的吐瓦魯人,看起來也是多麼的熟悉,這些人事物,就在我生活的周遭,我能做些甚麼?

看完珍古德的《用心飲食》之後,我決定要吃素,不過後來考慮到不想放棄文化和認為有更重要的事,改成吃「健康素」。但是我覺得現在應該要有個新名詞,稱為「環境素」才對。

那看完「氣候難民」之後,會決定要做些甚麼事呢?我好期待。



我也想真正的做一些事。


吐瓦魯的孩子們一樣是這樣說,
「I am willing to die in here on my home island. 」







遠藤說:「I am so sorry about this.」

AND SO DO I.
我哭了。

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

失望的島國,吐瓦魯

Dec. 18, 2009
文/藍之青(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)

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密集展開。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在昨天的記者會上,再次強調對本次會議的失望。事實上,吐瓦魯的提案在第一周會期中已多次被駁回,吐瓦魯也曾為此退席抗議。

記者會一開始,一段紀錄影片,播放吐瓦魯每年二月到三月間「國王潮汐」(King Tide)漲潮的實況:人們等著海水來襲,卻沒有地方可以逃。島上連繫南北兩端的道路中斷、唯一的國際機場連同跑道變成一座水城、路面冒泡且不斷有水滲出、孩童們在水深十五公分的空地玩足球、海浪一波波打在家門口,水怎麼掃也掃不出去。吐瓦魯人平常睡臥之處即是在地板鋪上林投葉所編織成的草蓆,大部分的房子都只有一層樓,水一來,他們便無處可棲。





這是一段令人無可辯駁的影片。

吐瓦魯的地形低於海平面兩公尺,海平面升高只是氣候變遷的其中一個威脅而已,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死亡、海水酸化、土壤侵蝕、強烈熱帶氣旋和海嘯,同樣都影響吐瓦魯的生存。

總理葉雷米亞表示,哥本哈根會議關係著吐瓦魯未來的生存,上升攝氏一點五度是島國聯盟的底線,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必須穩定的維持在350ppm。過去幾天吐瓦魯一直遭受壓力,要求接受上升攝氏兩度的底線,但是葉雷米亞強調他們不畏壓力,因為這些生存保障是不能談判、也不容妥協的,他不會簽訂任何高於一點五度的協議。

吐瓦魯帶著高度期待來到哥本哈根,希望見到一個透明、開放的會商過程,也希望能在此攸關生存的時刻受到重視,但不幸的,他們將帶著無比的失望而歸。

記者會上,有人發問。如果有一天,那個無可避免、不願見到的結果到來,吐瓦魯該如何因應?

總理葉雷米亞充滿無奈的表示,只要有強烈氣旋或海嘯來襲,不用一個晚上,吐瓦魯就會消失,我們沒有地方可以逃,只能勇於面對,除了準備,沒有甚麼是我們能做的。

筆者曾在吐瓦魯當過青年志工。今年九月三十日薩摩亞海嘯的同時,收到一封來自吐瓦魯青年的信,信中表示吐瓦魯發布了海嘯警報,他一早聽到消息就匆匆拿了重要的東西,到島的中央和大家一起等待,他不確定未來是不是能再相聚,要我轉告所有其他的志工,他會永遠想念我們。這是一封載滿離情、令人感傷的信。我除了擔心當地的學生之外,也擔心其他現在居留在吐瓦魯的台灣人都好嗎?

無奈和恐懼,不是我們所能想像,島國居民隨時面對著死亡的威脅。吐瓦魯能做的只有等待。在大國國家利益至上的國際社會之中,有誰會在乎弱勢島國?

明年的COP16,吐瓦魯還在嗎?

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My first snow in Copenhagen!

前天下午去能源之旅時,在遊覽車內就看到了雪,但是下車時就停了,而且天色好灰暗。


昨天一大早起來,和蔓蔓、賢玉發現外面在飄著紛飛的雪花,哇! 是我們的第一場雪耶! 而且是大雪。


大雪下完之後,細細的雪連續下了一整天,好像毛毛細雨一樣,其實是從天上飄下來的碎冰塊。到晚上腳踏車、樹枝和路面上都積了薄薄一層雪,走起來很滑呢。天黑後(大概四點)我和蔓蔓還在市區晃來晃去要找北極熊冰雕,好像瘋子一樣,我想本地人一定都會快快回家吧。實在是又冷又凍,又黑又濕,找到時北極熊已經融化了...


回來之後我鼻涕狂流,喉嚨痛,是感冒了的意思。但是今天還是要去看小美人魚和去情色博物館!

PS. 照片都在picasa網路相簿和我的無名相簿喔,可以從右方的連結進去。


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

CPH天氣冷,NGO心更冷

我今天真的是抖到脖子抽筋
太冷了,到現在還在痛

12/11到達哥本哈根後,
我們在12/12號上午去Bella Center註冊,領名牌
在寒風中排了一小時,四個人就哇哇叫
可是沒想到之後去的人比我們慘十倍(包括台灣政府的官方人員)
星期一(12/14)去註冊的人綿延了幾公里,
早上九點去的學長下午四點才拿到名牌
捷運還因為人太多停駛一小時,不讓人再到Bella Center

大會在星期六的時候宣布
因為人太多要做總量管制
從12/15開始每個NGO有限額進入會場
接下來可進會場的NGO人數會一天比一天少
今天去報到註冊的人更慘,因為超冷
又必須先讓Parties進入
早上五點去排隊,也只能在下午一點時拿到第一張名牌(要有第二張名牌才能進入)


總之整個會場可說是亂成一團
規則每天都不一樣
讓人無所適從
拿不到名牌,拿了名牌又進不去會場
得到進會場的資格還要排隊排很久

那豈不是大會在耍我們這些NGO嗎
一堆人飛了老遠來這個冰天雪地的地方
何不一開始就先做管制呢?
乾脆只許可一半的人就好啦
結果是到了這邊才被擋在外面
現在變成四分之三個觀光客

我相信很多人很憤怒,也很無奈

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

UNFCCC COP15



星期四(12/10)我要出發去丹麥的哥本哈根,(12/21號回到台灣)
參加標題那個英文縮寫很多的會議。
相信大家最近在電視、報紙、雜誌上都看到很多。
所以UNFCCC COP 15的全名到底是甚麼呢?

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
The 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
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
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國大會(MOP 5)

(今天開幕了!)

這名子真的很長耶。
那為什麼我能夠去呢?
因為上學期修了李河清教授的環境外交,
李教授是台灣環境外交(環境政治)的權威,
她幾乎每年都會去開這個會議,過去看到許多國家的青年都會去參與這種重要的國際會議,她認為台灣青年也應該要參與。
於是有修過她的課的外交系(外交所)學生,有機會可以自費去。(學校有一些補助)
另一方面,身為台灣外交部的太平洋區國際青年大使,
我對我國邦交國─吐瓦魯Tuvalu有著深厚的情感,像是我遙遠的家一樣,
當他和馬爾地夫一樣有著即將被湮滅的危機的時候,
怎麼能不關心? 怎麼能置身事外? 那個美麗的伊甸園...
有這個機會能夠參與劃時代也劃歷史的事件,當然要好好抓住機會。

Why COP 15?
The conference has been described by some scientists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world has ever seen.

為什麼COP 15如此重要?
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要到期了,
全世界必須準備好接續之後的「後京都時期」(post-Kyoto),
這個問題就很大很多而且很廣了。

Ex:
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目標只訂到2012年,哥本哈根會議重點是要訂出2020年的中期目標、2050年的長期目標。如果新協議順利完成,全球經濟模式將有重大改變。
之所以說各國對後京都協議沒有共識,主要是工業國認為中國、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排放量大,應共同承擔減量工作。過去美國不願簽署公約,就是認為減量責任不應只由工業國承擔。
但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如今氣候之所以暖化,是工業國過去200年種下的禍害,基於公平正義,工業國理應負起較大減量責任。因此哥本哈根會議是否能順利完成後京都的新協議,中國、美國的態度是關鍵。
(資料來源:環境資訊中心)

報導很多,這期的遠見、經濟學人都有專題;聯合報每天也都有專題報導;更不用說像BBC這樣的新聞網了。
想更深入了解的人可以到中文的低碳生活部落格、環境資訊中心等網站。

星期四(12/10)晚上先飛到上海,過境一晚,隔天(12/11)早上再飛瑞士,從蘇黎士轉到哥本哈根。
星期五(12/11)晚上到,安頓事務。
星期六(12/12)有重要的大遊行,請大家密切注意新聞。
星期一(12/14會議第二周)開始正式參與會議,各式各樣的side events,還有一些會議免費的energy tour。第二周也有部長會議,that’s why we go there at the second week not the first week。
星期一到星期五主要就是參與會議和大會的活動,大家分配不一樣的場次去聽,我們會寫一些文章,可能是人物側寫或會議內容。
整個會議結束之後就是短暫的旅遊啦!!!!!!!
應該會去一下瑞典(喔太棒我的『去過國家名單』又可以多一個)。

這次一定要學到很多,也要認真付出。

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

往下跳,so what

被踩扁了再開一朵就好
don't worry
花很多

我是一面學習力很強的鏡子
no worries
但還是有自己的個性

Danielle 說 give someone a taste of their own medicine
Anne 說 明天永遠是全新沒有錯誤的一天
美羽 說 快吐槽我嘛

哈哈哈
我好忙還在這裡亂七八糟說話

尼克‧宏比 說 唯一能讓你快點到那裡的辦法,卻會讓你最後到不了那裡。

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

花花繼續開


花花繼續開
一直開
就可以散播很多的快樂


我想要做好多的事
請懶惰先生和擺爛小姐先到一旁稍做休息
Ms. Energetic 和 Mr. Hard-working please come in firs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