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

UNFCCC COP15



星期四(12/10)我要出發去丹麥的哥本哈根,(12/21號回到台灣)
參加標題那個英文縮寫很多的會議。
相信大家最近在電視、報紙、雜誌上都看到很多。
所以UNFCCC COP 15的全名到底是甚麼呢?

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
The 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
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
暨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國大會(MOP 5)

(今天開幕了!)

這名子真的很長耶。
那為什麼我能夠去呢?
因為上學期修了李河清教授的環境外交,
李教授是台灣環境外交(環境政治)的權威,
她幾乎每年都會去開這個會議,過去看到許多國家的青年都會去參與這種重要的國際會議,她認為台灣青年也應該要參與。
於是有修過她的課的外交系(外交所)學生,有機會可以自費去。(學校有一些補助)
另一方面,身為台灣外交部的太平洋區國際青年大使,
我對我國邦交國─吐瓦魯Tuvalu有著深厚的情感,像是我遙遠的家一樣,
當他和馬爾地夫一樣有著即將被湮滅的危機的時候,
怎麼能不關心? 怎麼能置身事外? 那個美麗的伊甸園...
有這個機會能夠參與劃時代也劃歷史的事件,當然要好好抓住機會。

Why COP 15?
The conference has been described by some scientists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world has ever seen.

為什麼COP 15如此重要?
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要到期了,
全世界必須準備好接續之後的「後京都時期」(post-Kyoto),
這個問題就很大很多而且很廣了。

Ex:
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目標只訂到2012年,哥本哈根會議重點是要訂出2020年的中期目標、2050年的長期目標。如果新協議順利完成,全球經濟模式將有重大改變。
之所以說各國對後京都協議沒有共識,主要是工業國認為中國、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排放量大,應共同承擔減量工作。過去美國不願簽署公約,就是認為減量責任不應只由工業國承擔。
但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如今氣候之所以暖化,是工業國過去200年種下的禍害,基於公平正義,工業國理應負起較大減量責任。因此哥本哈根會議是否能順利完成後京都的新協議,中國、美國的態度是關鍵。
(資料來源:環境資訊中心)

報導很多,這期的遠見、經濟學人都有專題;聯合報每天也都有專題報導;更不用說像BBC這樣的新聞網了。
想更深入了解的人可以到中文的低碳生活部落格、環境資訊中心等網站。

星期四(12/10)晚上先飛到上海,過境一晚,隔天(12/11)早上再飛瑞士,從蘇黎士轉到哥本哈根。
星期五(12/11)晚上到,安頓事務。
星期六(12/12)有重要的大遊行,請大家密切注意新聞。
星期一(12/14會議第二周)開始正式參與會議,各式各樣的side events,還有一些會議免費的energy tour。第二周也有部長會議,that’s why we go there at the second week not the first week。
星期一到星期五主要就是參與會議和大會的活動,大家分配不一樣的場次去聽,我們會寫一些文章,可能是人物側寫或會議內容。
整個會議結束之後就是短暫的旅遊啦!!!!!!!
應該會去一下瑞典(喔太棒我的『去過國家名單』又可以多一個)。

這次一定要學到很多,也要認真付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